资料图:2021年12月28日 ,甘肃省妇联保育院的孩子们观看兰州市野生动物优秀摄影作品科普巡展 。徐雪 摄
当然,民生事项千头万绪 ,从来都不乏新挑战。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保障和改善民生带来“加试题” ,中国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上至百岁老人下至新生婴儿,都得到全力救治 ,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 ,积极应对这一进程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今后一段时期,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年均增加逾1000万人 。欧晓理提到 ,政府要强化保基本兜底线职能 。着力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 ,织密扎牢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网 。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 的新起点 。眼下 ,中国仍有一些民生问题交叉体现在各个领域 ,有待进一步解决 。民众对相关公共服务 的需求也从“要有”向“要好”转变,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的特点。
今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等2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对未来一段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安排 。紧扣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弱有所扶、优军服务和文体服务等需求,改善民生这篇“大文章”里的更多细微之处 ,料将得到细致关照。
欧晓理表示,这项工作将坚持一个原则,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关注回应民众 的“急难愁盼”,努力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不吊高胃口 、不过度承诺 ,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完)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
中新社记者 :过去十年中国民生领域取得历史性 、全方位成就。具体到社会领域,哪些进步最值得关注?
欧晓理: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 。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民生基础,筑牢民生底线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推动发展改革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更加充实 、更有保障 、更可持续 。
这十年,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 。面对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上至百岁老人下至新生儿,都得到全力救治,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 。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 。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文旅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的人数比例达到37.2%,人民群众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 ,养老床位近十年增加近一倍,规模超过800万张,普惠托育服务实现“从无到有” ,更好帮助亿万家庭扶老携幼 。建成世界上最大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4亿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我们不失时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 ,大力发展普惠生活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 、多样化 的美好生活需求。
中新社记者:十年来 ,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诸多细节上 。能否举个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
欧晓理:十年来,一项项真真切切的实惠,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 的幸福指数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 是减少患者跨省就医 、解决“看病难”问题 的重要举措 。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和有序扩围。截至目前,已有20个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实现三批共50个项目落地实施,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派驻专家超过3000人,实现先进医疗技术快速平移 ,跨省就医流向得到初步改善。按照工作部署 ,接下来将把其余省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实现全国全覆盖。目前正在抓紧推动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 ,努力向“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再迈进一步 。
中新社记者: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整体考量 ?未来将如何进行系统谋划?
欧晓理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今年1月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委会同中宣部等2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对未来一段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安排。简要来讲 ,就 是要坚持一个原则 ,发挥两方力量,抓好三项工作。
坚持一个原则,就 是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关注回应人民群众 的“急难愁盼”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 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不吊高胃口 、不过度承诺,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发挥两方力量 ,就 是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 ,区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政府保基本 ,多元促普惠,统筹各种资源,引导各方参与 ,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协同发力 、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
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着力补齐短板弱项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 、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 ,地区 、城乡 、人群间 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
二是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要积极推动政府 、社会 、市场多元参与 ,围绕托育、学前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养老、医疗 、住房等6大领域,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负担得起的普惠性服务供给,推动供需矛盾明显缓解。
三 是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不断丰富高品质多样化 的生活服务供给,既促进消费、满足群众需求 ,又为今后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蓄势储能。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规划》各项任务举措贯彻落实工作 ,做到任务有实招 、工作有实效 、群众有实感 。
中新社记者: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 的养老服务需求 ?中国养老体系建设整体部署和发展思路 是怎样的 ?
欧晓理 :今后一段时期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均增加超过1000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 :一 是独生子女家庭陆续进入老龄阶段,这个特殊国情意味着注重家庭养老 的同时 ,要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 ;二是新进入的老年群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更强,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为此 ,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推进养老体系建设 :
一是多种路径协同发展。首先,政府要强化保基本兜底线职能 。着力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织密扎牢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网。其次,扩大面向普通老年人 的服务供给。通过完善规划 、土地、住房、财政 、投融资 、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 ,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 ,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广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此外 ,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满足个性化需要 。做好银发经济这篇大文章 ,发展老年人实物消费、服务消费 、新型消费等养老产业,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二是实施整体解决方案 。“十四五”期间 ,我们创新采取整体解决 的方式推进落实 ,组织全国各地编制“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请各个城市细化发展目标和任务 ,拿出一揽子支持性“政策包”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养老体系建设。目前 ,有329个城市报送了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专门组织力量研究 ,逐个反馈了意见建议 ,指导这些城市打造量身定制 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2022年底前,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全国所有地市印发实施。
三是调动各方力量参与 。我们将通过中央投资的支持和引导,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投资力度。同时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 ,完善便利高效的监管服务 ,让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打造一批创新力强、品质优良、标准规范的具有全国影响力 的“为老服务优质品牌” ,引导老龄产业集群发展。
中新社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倾斜 ,人们明显感觉到国家在这方面更舍得投入 。近年来中国社会民生领域投资情况如何?未来还有哪些安排?
欧晓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建设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将“保民生”作为工作重点 ,强调要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统筹利用多种资金渠道,不断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
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持续增长,重点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九大以来,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合计超3400亿元(人民币 ,下同) ,2022年相比5年前增长了31.8%,积极支持教育 、医疗卫生 、文化旅游、社会福利、体育 、养老托育等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提升地方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供坚实支撑。近3年 ,社会领域实际已发行 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近1.7万亿元 ,有力改善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有效促进了各地公共服务供给量质齐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新融资渠道也不断为社会事业建设注入新活力,补充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资源 。
未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坚持“三聚焦”,聚焦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聚焦“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 ,多措并举保障民生投入 。持续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压舱石”作用 ,组织实施好社会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6大工程专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多种资金渠道 ,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 ,加快项目实施;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民生领域事业产业发展。通过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种作用” ,促进形成多方合力,保障好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底线,切实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促进形成多样化、个性化 、高品质 的生活服务供给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2022年山西6.2亿吨煤炭“保供”24省区市****** 中新社太原1月12日电 (记者 杨杰英)煤炭大省山西在2021年保供16个省区市 的基础上 ,2022年煤炭日均产量达到356万吨,以长协价保供24个省份电煤6.2亿吨 。 12日 ,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太原开幕 ,代省长金湘军作政府工作报告。 金湘军表示 ,在能源供需紧张形势下,山西每天约23万产业工人日夜奋战在井下生产一线 ,约200万吨煤炭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 ,为全国能源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 。 山西之重,在乎能源 。过去五年,山西深化能源革命 ,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 ,推进5G智慧矿山建设 ,开展煤炭绿色开采试点 ,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80%,产量达到13亿吨 、位居全国第一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五年 ,山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5%左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 。 2023年 ,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 ,山西将加快煤炭先进产能释放 ,力争煤炭产量达到13.65亿吨 ,做好电煤稳价保供 。(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乐发彩票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