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关注大陆高校招收台生新政策******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 若 余 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放台湾学生报考硕博士班之际 ,大陆教育部近日又公布2023年度招收台生新政策——允许台生以台湾“学测”(“学科能力测试” ,即台湾的大学升学考试)成绩报名就读大陆高校 。随着大陆高校进步发展 ,国际影响力上升,台湾学生赴大陆求学的意愿也在增加 。
可用“学测”成绩直接报名
教育部16日公布《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持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以及在台湾居住等有效身份证明,且在当年“学测”中语文、数学 、英语科目中任意一门达“均标”级以上成绩 的台湾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 。报名时间从2023年3月1日起至3月31日止。
据《环球时报》记者查询,台湾“学测” 是台湾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 的“门槛”考试 ,一般获得“学测”成绩后,还需参加更深入 的分科考试、学校面试等筛选环节。“学测”共有5门 ,为语文、数学 、英语、社会和自然 ,最后成绩取其中4门(即社会和自然选其一) 。每科成绩满分为15分,成绩上分为“顶标”(超过88% 的学生)、“前标”(75%) 、“均标”(50%)、“后标”(25%)和“底标”(12%),每年每科 的具体成绩分布都有所不同。以2022年为例,选自然 的理科生成绩分布分别为“顶标”50分 、“前标”44分 、“均标”34分 、“后标”25分以及“底标”19分。
台湾学生填报大陆高校志愿采取平行志愿方式,每名台湾考生可填报6所学校,每校可填6个科系 ,并选择 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即分配到同所学校 的其他科系就读)。考生可在报名截止前修改志愿 ,逾期不得修改。审核及考核期间为2023年4月1日至 5月14日 ,之后学校将通知考生参加考核,校方可根据需要增设笔试或面试。就录取原则部分,《办法》指出,大陆高校将根据台湾考生 的“学测”成绩,并参考其中学期间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等情况 ,按照招生简章择优录取 。
台湾学生报读意愿不断提升
台湾中时新闻网17日报道称 ,台湾升学咨询平台“大学问”网站执行长魏佳卉表示,大陆高校招收台湾高中生 的方式在贴近台湾自己 的招生方式 ,比如从过去一律要求第二关采取实体面试,到现在开放在线面试与书面审查,以及减少“学测”录取科目等要求,“让台生报读大陆大学更为便利”。以最新《办法》来看 ,如果台湾学生第一次填报志愿没有上榜,还有第二次申请机会。魏佳卉特别提到 ,台湾学生在大陆被录取,采取的是“外加名额”办理 ,录取人数有固定名额,并不会排挤到大陆本地生的就学权益。至于如今两岸关系紧张是否会影响到台湾学生报名的意愿,他表示 ,大陆高校近来国际排名不断攀升,把港台顶尖大学抛在身后 ,学校的国内外资源充沛 ,再加上官方不断加大对台招生力度 ,自然吸引台湾高中生前往报读。
一名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的台湾学生表示 ,他知道大陆学生能考进这些顶尖大学非常不容易 ,几乎都是各地状元才有机会进入名校;如今台湾学生有了到大陆就读的渠道,报名方式也很便利 ,因此非常吸引台湾高中毕业生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台湾青年透露 ,即便近年两岸关系不稳 ,同时还存在疫情等因素 ,但台湾学子到大陆读书的群体整体来看数量依旧持平,大多希望能在毕业之后留在大陆工作 。
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早在9月曾提出数据称 ,近年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人数整体保持稳定,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读台湾学生约有1.2万人。实际上 ,今年对台招生已经试点过使用“学测”成绩,首次试点启用统一招生平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7所学校参加 ,从效果来看受到台湾学生欢迎 ,以“学测”成绩被录取者年增率超过20% 。她强调 ,大陆欢迎更多台湾学生来大陆就读,将为其在大陆成长成才 、实现人生理想创造更好条件。
台专家忧台高校吸引不到陆生
与此同时,一些台媒担忧,陆生到台湾人数大幅减少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5日报道 ,2022学年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数据7月发榜 ,根据台湾“陆生联招会”的统计 ,45校共录取硕博士生465名,招生率仅为31% 。而根据“陆生联招会”11月22日公布 的最新注册数 ,招生人数中仅有377人注册 ,相当于疫情前一年2019年总注册数量的18% ,与2015年注册 的4817人相比 ,更 是仅为其8% 。
联合新闻网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前教务长方元沂表示 ,过去台湾高等教育环境对大陆学生而言还不错 ,且学费便宜;但近年受两岸情势影响,且台湾学历在大陆已不一定“好用”。该校大众传播学系主任王翔郁也表示,过去台湾 的求学经验对大陆学生有加分 ,大陆高教圈、民间公司多把负笈港澳台视为异地经验 ,但随着两岸局势改变 ,大陆学生若有其他出路,只要经济许可就会转往欧美 。
(环球时报)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让社区服务更精细******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
让社区服务更精细(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穿上西装 、打好领带,86岁 的陈可明(化名)显得精神了许多 。
“一会儿要去驿站表演节目呀,开心吧 !”凑到陈可明耳边 ,老伴李为梅大声说道 。
锁好门 ,两位老人牵着手 ,缓步走向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距离很近 ,七八分钟就到。这里每天都有活动 、有餐食 ,就像我们 的‘第二个家’ 。”
通过合理布局市民驿站、长者照护之家 、社区食堂、智慧健康小屋等 ,如今嘉兴路街道已形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就近就便提供日托 、助餐 、助洁 、助医等服务。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时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 ,要把政策落实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俊说,“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将持续完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上午9点,推开市民驿站二楼日间照料中心的门 ,歌声飘然而至 。陈可明神情陶醉,正指挥几位老人排演。一旁 ,李为梅举着手机 ,为他们拍照留念。
去年 ,陈可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儿女不在身边 ,李为梅一人照顾老伴。“得亏有这市民驿站,不然真熬不住 。”李为梅说 。得知市民驿站开设了日间照料中心,老两口几乎每天都来,“早上8点半来,下午4点离开 ,有护理员全程带着做手指操、表演节目,老陈还在合唱队里当起了指挥。”
老伴有人照护,李为梅也有了空闲时间 ,跟着几个老姐妹跳起了扇子舞 。
在虹口区,市民驿站赢得了众多老年人点赞 。“现在每个街道都至少建有3到4个市民驿站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助餐 、助洁 、助医等服务 。”虹口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王青介绍 ,各街道把最大的市民驿站作为枢纽式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形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
“现在我们街道有12个社区助餐点 。不管从街道的哪个小区出发,10分钟内就能吃上热乎饭。”没法出门 的时候 ,李为梅会申请上门送餐。
嘉兴路街道着力推进为老服务精细化 。“以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为例,驿站 的诊所增加了多个中医养生项目 ;日托所增加了热疗床、智慧养老设备 。”刘俊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的‘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要求 ,我们将优化服务供给 ,分类提供养老保障 、生活照料 、康复照护、社会救助等适宜服务。”
探索“管家式”养老服务
之前,80岁的罗阿婆家里用的 是砖砌的浴缸。随着年龄增长 ,洗澡越来越费劲,特别担心摔着碰着 。
利用嘉兴路街道开展适老化改造契机 ,与罗阿婆结对的养老顾问潘海峰帮老人递交了浴室改造申请,拿到3000元补贴,并全程代办相关手续。之后,施工队进场施工 ,一周多时间就改造完毕 。
在虹口区 ,像潘海峰这样 的养老顾问已有474名。虹口区进一步打造“管家式”养老服务,制定服务清单 。
“我们在市民驿站、居委会设置养老顾问点 ,对街道 的高龄 、独居 、失能老人开展排查摸底,组织282名志愿者、网格员与养老顾问一起逐户上门问需,并与上千位有需求的老人结对。”刘俊介绍。
29岁的潘海峰是嘉兴路街道飘鹰居委会 的老龄事业专职干事,自兼任养老顾问以来 ,共与54位老人结对。说起养老顾问为老服务的事,他如数家珍 :飘鹰花苑小区中心处新改建了花园 、增加了健身器材 ;一些居民楼入口新建了无障碍坡道……
虹口区还积极推动养老顾问点从市民驿站向居民区延伸,并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作用,为符合条件 的老人提供助餐、助浴、陪医就诊等一对一上门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 、暖民心举措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虹口区副区长章维表示 ,将采取更多措施持续提升广大老年人 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 。
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下午,72岁的周平峰在市民驿站旁 的和平公园内快走2公里 。一圈下来 ,他直奔公园西侧的室外智能体测仪,根据提示音熟练操作 。不一会儿 ,身高体重 、体成分 、静态心率等指标已测出 。
前不久 ,一些老年人向嘉兴路街道办事处反映 :“在公园里锻炼完 ,能不能有个仪器检测一下身体情况?”一套多功能室外智能体测仪定价10多万元 ,还要协调公园提供安装空间,单凭嘉兴路街道的力量,解决难度大 。
嘉兴路街道着力推进党群服务阵地融合发展 ,统筹协调驻区单位 、“两新”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和资源,共同为辖区群众解难题。最终,区绿化市容局、区体育局、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党组织共同发力 ,促成室外智能体测仪落户和平公园 ,并由志愿者队伍负责日常维护。
开展互助养老,是嘉兴路街道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又一举措。
嘉兴路街道推出“老伙伴计划”,由228位低龄健康老人结对上千位有需求的老人 ,通过上门探访、情感支持和参与社区活动等形式开展互助服务。
市民孙东娣与5位高龄老人结对,每天都要挨家挨户走一趟,帮着做些力所能及 的事 。
“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我 是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也要出一份力。”孙东娣说 ,现在提供互助服务 ,等自己高龄时也能享受这种服务,“我觉得这也体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人民日报 记者 刘士安 方 敏)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